【23xiu.com - 愛上秀-教育信息門戶網(wǎng)】
每周日晚7:30一起學習《跟著繪本學表達》
如您想讓孩子,聽繪本故事,學語言表達,參加每日親子共讀,學習每周繪本解讀,請點擊上方藍色繪本導師團關(guān)注我們!
本文選自吳念陽教授主編的《繪本是最好的教科書——跟著兒童心理學家讀繪本》
1
閱讀能提高成績嗎?
我的回答是:肯定能。閱讀能開闊孩子的眼界,提高孩子的觀察力、理解力、想象力、創(chuàng)造力,這些能力提高了,學習成績當然會提高。更重要的是,一個人的精神的啟蒙往往源于閱讀,文學閱讀能提高孩子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、對世事是非的判斷能力、應對人生挫折的抗挫能力,等等。
兒童讀書的時候,一般會把自己投射為書中的正面人物,比如讀《圖書館獅子》的時候,他們自然地就傾向于麥小姐,憎恨馬丁先生;讀完《長大做個好爺爺》,會有孩子由衷地自言自語:“我長大要做個好奶奶?!?/p>
這種不由自主說出來的話,就是小讀者對角色的認同,對故事主題的感悟。這種認同熏陶了他們的審美傾向、培養(yǎng)了他們的價值觀。那些走歪了人生之路的孩子,有多少是因為智力不足呢?——都是因為價值觀、審美傾向出了問題。
2
為什么要家長反復講同一個故事?
就語言能力來說,能一句一句地復述以及能完整地復述故事,這兩種活動在能力的要求上是不同的。就像我們學外語的時候,先會給句子的某個成分填空,接著會說句子,然后會說一個段落,最后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我們成人看故事,希望知道故事情節(jié),但是兒童聽故事最重要的是輸入符合語法的母語句子,這不是聽幾遍就能解決的。所以低幼兒童喜歡反復聽熟悉的故事,因為聽熟悉的故事他們有預見力,參與感強。等到他們的語言能力能自由復述、自由對話了,他們就自然會追求故事的新異性了。到那時,他自己看書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3
圖畫書對識字的孩子是不是太簡單了?
經(jīng)常有家長跟我說,我的孩子都已經(jīng)上小學了,你推薦給我的都是有畫面的書,太幼稚了。還有小學語文教師對帶小朋友讀繪本的志愿者們說,你們帶來的書字太少了,我平常不允許他們讀這種書,我要求他們到圖書館借閱字多的書。
可是當我拿出《父與子》,翻到《愛犬難舍》(上方),問他們:“請給我講講這幅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?你認為幾年級的孩子能讀懂這幅畫?”他們往往面露尷尬的神情。
大多數(shù)人都不能完整順暢地理解《愛犬難舍》的進展邏輯,第③幅中,父親在對另外一位先生說什么?有人說把狗送給他去打獵,那為什么還要給他錢?第⑤幅,他們想要把狗帶回來,那為什么要裝成蒙面大盜?我們調(diào)查了幾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,只有極少數(shù)人在反復觀察之后的判斷故事的大致趨勢,但細節(jié)上還有很多不能解釋的。比如,有人說第①幅是父子倆買了一只狗,有人說第⑧幅上藍衣服的先生手里的兩枚硬幣來自第①幅和第⑦幅……
讀圖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,從圖①到圖②之間發(fā)生了什么?畫面上有哪些線索,如何根據(jù)人物的表情和身體姿態(tài)判斷人物的內(nèi)心活動?這都需要一定的觀察力、判斷力、推理力。每周讀繪本、講繪本的孩子,敘事能力明顯強于不參加閱讀活動的孩子。
敘事能力強的具體表現(xiàn)就是:敘事結(jié)構(gòu)完整,有頭有尾,人物關(guān)系清晰,主題貼切,線索連貫,內(nèi)容豐富,有對話,有場景,有復雜的時間標記詞,詞匯水平高,有更多的形容詞、復雜句……
事實上,在整個童年期,兒童認知加工的優(yōu)勢通道是視覺信息加工。由于缺乏生活經(jīng)驗,僅僅是書面文字還不能在大腦中建構(gòu)相應的畫面。比如看書看到一句話“狼在上游喝水,羊在下游喝水。”要理解這個句子,兒童腦中要有“狼”“羊”的形象,還必須要懂得“上游”“下游”的意思,如果不滿足這兩點,這個句子就無法完整理解。可若是看圖畫書,這個畫面感就可以輕松構(gòu)建起來了。
在兒童還沒有能力根據(jù)純文字建構(gòu)意義之時,好的繪畫作品能幫助兒童感受人物的情感。以《公園里的聲音》中的兩幅畫面為例:
即便不識字的孩子,也能從左邊一幅畫面感受到緊張壓抑的氣氛,從右邊一幅畫面感受到祥和寧靜的氛圍,因為嘛……請看遠處的樹林!
4
我的孩子已經(jīng)上小學了,還能讀你們推薦的繪本嗎?
好的繪本是老少皆宜的。同一個故事,不同年齡的人讀到的是不同層次的內(nèi)涵,只要喜歡,只要能打動讀者,就是好的讀物。
以《讓孩子愛上閱讀—互動式分享閱讀指導手冊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或2022(歷屆)年出版)中推薦過的《我的爸爸叫焦尼》為例,書中主人公的父母是離婚的,但已經(jīng)是五年級的小朋友讀到最后也不能準確地判斷狄姆的父母之間的關(guān)系,然而一個五歲半的男孩卻可以感受到書中人物的悲傷心情,請看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李海林教授給5歲半的兒子講《我的爸爸叫焦尼》的日記:
…………
念到孩子與爸爸告別的時候,我看見兒子的眼淚掉在桌子上,他用手把桌子上的眼淚擦掉了。我猜是有點不好意思。
我繼續(xù)念,因為也很動情,眼淚也流了下來,聲音有些哽咽。兒子是背對著我坐在我的懷里,他是看不到我的眼淚的。他就用手來摸我的眼睛, 我猜他的意思是看我是不是也流眼淚了。
念完后,他坐著不動呆了一會兒,很短,大概一分鐘之內(nèi),然后就走出書房。我過一會兒也出去,看見他靠著沙發(fā)坐在客廳地板上。因為之前他在玩他最喜歡玩的玩具,所以我說“我們一起來玩吧”,他說:“你還有心思玩嗎?”
后面差不多半個小時,沒再說這本書的事,他爺爺要走了,他在門口送爺爺,還說了聲“再見”,然后把門關(guān)上,轉(zhuǎn)過身,突然問我:“爸爸你怎么哭了呀?”我說:“他爸爸要離開自己的孩子,心里很難過,我心里也難過呀?!?/p>
我問兒子:“他爸爸這么舍不得離開孩子,那為什么他非要走不可呀?”
兒子顯然事先沒想過這個問題,想了想說:“他爸爸可能要出國吧?!闭Z氣不是很肯定,是猜猜的意思。
我問兒子:“你覺得哪個地方最讓人難過?”兒子回答:“就是他跟他爸爸告別的時候?!蔽矣职堰@一頁再念了一遍,問他:“是哪一句話讓你覺得最難過?”他沒有任何遲疑,指著最后一句說:“他爸爸的手變得越來越小。”
《我的爸爸叫焦尼》篇幅偏長,故事的表述比較隱晦,5歲半的孩子想不了太多,但是已經(jīng)懂得了這本書最基本的情感——憂傷,并且能在畫面的幫助下,建構(gòu)了一個動態(tài)的場景:火車遠去,爸爸的手越來越小……
在這個平常的晚上,一個5歲半的孩子,和爸爸分享了另外一對父子的憂傷故事,他還看到了自己爸爸的憂傷——爸爸也哭了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他沉浸在這種憂傷的心境中半個小時,還責怪爸爸:“你還有心思玩嗎?”他真的懂得了憂傷。
【猜你喜歡】